> 首页 > 装修 > 问答 > 山东装修风俗有哪些图片,山东的民风民俗

山东装修风俗有哪些图片,山东的民风民俗

来源:https://www.zbk.net 时间:2024-01-13 22:55 编辑:laoshi 手机版

1、山东的民风民俗?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山东的民风民俗?

2、山东有什么特别的民俗?

纸斗又称纸笸箩,是盛物的容器,在过去,胶东几乎家家都会做。胶东人家爱整洁美观,粮食、衣服、针钱和其他杂物都放在纸斗里。新娘出嫁时,用纸斗盛陪嫁的衣物等,外面再用红布包起来。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要烙一种小饼,当地称巧饽饽或巧果,让闺女带回去给亲友品尝,余下的让女婿夜晚充饥。这种小饼要烙几十斤装在美观的纸斗里。现在,年轻人结婚用不着纸斗了,但有的老人留恋过去的习俗,做几件当装饰品,送给儿女。所以,有的新婚家庭也能看到新家具上摆着众多的纸斗。这些纸斗大多用白色、柠檬黄、朱红、粉红纸衬底,上面贴满各式各样的剪纸图案,使整个房间喜气洋洋,乡土情趣十分浓厚。  

胶东做纸斗是妇女之事。纸斗的制作过程,是先把废纸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沥水拧干,加少许白黏土或海藻胶搅匀,放在石臼中捣成纸浆。在所需形状的斗模上包上一层干布(斗模常选用沙缸、陶罐、木盒),用手将纸浆拍打到斗模上后,放在阳光下,边晒边用擀面杖反复滚压,直到纸斗光滑平整,待晒干后取下斗模。斗盖常用苇席制成,内外裱纸,再将自己喜爱的斗花、斗心、斗边等各种剪纸图案贴上,一件漂亮的纸斗就制成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山东有什么特别的民俗?

3、山东的好玩好看的都有什么啊?谁能给我说说山东特别的习俗勒?

当然,不过我觉得你还是可以问的详细些的。山东共辖17地区

泉城济南,也就是我所在的城市。 1。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2。当年夏雨荷呆过乾隆去过好几次的--大明湖

3。千佛山 4。泉城公园 5泉城广场 6。灵岩寺 7红叶谷 。。。剩下的71名泉

岛城青岛 1石老人海水浴 2五四广场 3汇泉广场 4第一海水浴场 5八大关 6崂山 7啤酒城

一是山(泰山)水(济南的泉水)圣人(曲阜)游

4、谁知道关于山东的居民、服饰、民俗。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到了汉代,百戏在山东流行,从山东境内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大概推知汉代百戏的流行状况。沂南县北寨村汉墓画像石及临沂银雀山九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都记述了百戏的演出活动。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

  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大。在演出方面,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十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活跃在山东境内。大致可分为梆子腔剧种、弦索腔剧种、肘鼓子腔剧种等。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平调、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十余个市地。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经过弦索清唱阶段,进而发展为戏曲声腔。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及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弦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三娘思夫》等 “十大思夫戏” 肘鼓子腔,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子戏、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

山东省总面积 15。7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第19位),水域面积 约2100平方千米(湖泊),山东省2024年末常住人口9417。2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3。8万,研究生4。2万,2024年城镇化水平为47。6%,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50%。经度:东经114度19分 - 122度43分 纬度:北纬34度22分 - 38度23分,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

5、齐鲁风俗是什么?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艺术叫响全国。

1、由于齐鲁两俗并存,山东民俗自成系列。古时山东分为齐、鲁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风格的民俗并且一直相对存在,互相影响却又自成风格。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由于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至今山东还是被称为“齐鲁”。齐、鲁的不同民俗,形成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2、山东两大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浒传》 《沂蒙》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