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装修 > 问答 > 扬州盛景装修公司怎么样,盆景流派的产生原因

扬州盛景装修公司怎么样,盆景流派的产生原因

来源:https://www.zbk.net 时间:2024-01-13 09:53 编辑:laoshi 手机版

1、盆景流派的产生原因

中国盆景流派大观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盆景流派较多。就传统的五大流派而言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长江流域的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后三派过去统称江南派)等。

海派盆景

上海的盆景艺术,已有400余年历史。

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以师法自然、苍古如画的海派盆景。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物赋形,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

海派盆景选用的树种非常丰富,落叶、常绿、花果各类应有尽有,现在已达140余种,其中以常绿的松、柏和色姿并丽的花果类为主,近几年还从国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进一些树种,使海派树桩盆景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境内没有大山,但对山水盆景却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茏;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无疑是地域环境在盆景艺术家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岭南派盆景

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

岭南派盆景形成过程中,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山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了以“截干蓄枝”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形成“挺茂自然,飘逸豪放”特色。创作题材,或师法自然,或取于画本,分别创作了秀茂雄奇大树型、扶疏挺拔高耸型、野趣横生天然型和矮干密叶叠翠型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树木盆景;又利用华南地区所产的天然观赏石材,依据“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的画理,创作出再现岭南自然风貌为特色的山水盆景。岭南派盆景多用石湾陶盆和陶瓷配件,并讲究景盆与几架配置,题名托意,体现了“一树二石三几架”的一树效果,成为我国盆景艺术流派中的后起之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有着极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点。其树木盆景,以展示虬曲多姿、苍古雄奇特色,同时体现悬根露爪、状若大树的精神内涵,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感,以棕丝蟠扎为主,剪扎结合,其山水盆景以展示巴蜀山水的雄峻、高险,以“起、承、转、合、落、结、走”的造型组合为基本法则,在气势上构成了高、悬、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观。

就目前情况看,川派盆景中的川西和川东盆景,虽然在某些具体制作手法和景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是一致的。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派盆景以树木盆景为主,古雅质朴,老而弥健,气韵生动,情景相融,耐人寻味。苏派盆景摆脱传统的造型手法,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对主要树种,如榆、雀梅、三角枫等,均采用棕丝把枝片修成中间略为垂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然后用剪刀将枝片修成椭圆形,中间略隆起呈弧状,犹如天上的云朵。对石榴、黄杨、松、柏类等慢生及常绿树种,在保持其自然形态的前提下,蟠扎其部分枝条,或弯曲、稀疏,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其修剪也以保持形态美观、自然为原则,只剪除或摘除部分“冒尖”的嫩梢,成为苏派盆景的主要特色。在蟠扎过程中,苏派盆景力求顺乎自然,避免矫揉造作。另外,结“顶”自然,也是苏派盆景的独到之处。

苏派盆景造型特点:注重自然,型随桩变,成型求速。摆脱了过去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呆板的传统造型的束缚。

苏派盆景,同时讲究景(桩、石)、盆和几架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特别在厅堂陈列布置,景、盆、架要与厅堂结构协调,显示“景”、“境”相称而得体。

苏派盆景

扬派盆景

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又统称苏北派。

扬派盆景经历代盆景老艺人锤炼,受高山峻岭苍松翠柏经历风涛“加工”形成苍劲英姿的启示,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画理,创造应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艺术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简称一寸三弯或寸枝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如同漂浮在蓝空中极薄的“云片”,形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地方特色,得到发展,并在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地域广泛流传,形成流派,并被列为中国树木(桩)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扬派的山石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江南情致。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砂积石、芦管石等。

盆景是艺术美的创造,同山水画和山水园林有着相似之处,很重视写意和抒情。虽然师法造化,以自然为蓝本,但又不仅仅是单纯地摹拟自然景物。在创作上常常采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达到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审美效果。 盆景不同于盆栽的道理就在于此:盆栽仅仅是一种栽培方式,在盆钵中栽植树木花草.未经艺术加工。而盆景则是栽培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

同时,盆景中的树木山石必须与盆钵、几架相配合,互相协调衬托,才能构成真正完善的盆景艺术。 盆景艺术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形成树木盆景 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木盆景以木本植物工为主要 素材,是活的生命体,其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大致 有挖掘、种植、整形、攀扎、修剪、上盆、养护等 步骤。艺术上则要求具有老干虬枝,清奇古雅,生 机勃勃,意韵深远的效果。

山水盆景则以山石、水、 土为主要材料,为无生命物质,其制作技术要求侧 重于艺术境界,不论是层峦叠蟑,还是波光岛影, 应能表现出山河的锦绣壮丽。 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中华文明古国,历来就爱好自然的本性,盆景的本质就是自然风貌与自然精神的再现。

盆景是大自然景物的缩影,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互相结合,溶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盆艺者运用创作技巧,合理的布局,再各种深浅长宽不同,行状大小各异,色彩质地有别的盆央中,培育出经过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经艺术加工的各种山石,使之构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并超越山野原状的理想立体画面。这门造型艺术称之为盆景。

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它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它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园艺师的构思设计,造型加工,精心护养而成。把它布置于飓尺盆中,“缩地千里”、“缩龙成寸”,可以展现大自然无限风光,所以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它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和意境。

从某种概念来讲,盆景也是美学、文学和科学的综合体。盆景的制作要给人以美的欣赏,古雅秀美,神韵生动,耐人寻味;盆景造型构思,有诗情画意,有高低层次,有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反映出较高的文采水平;盆景的主要造型材料为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及生长发育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制作它必须掌握园艺科学的知识和进行长期的艺术加工以及养护管理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它的生存和优美姿态。

盆景这项科学艺术,在植物栽培加工技术上要求很高,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树,要它生长良好,已非易事,而多年老桩,能技干虬曲,提根露爪,叶茂花盛,更为难得。故盆景确是“高等艺术”,有生命的“艺雕”。 中国盆景主要分为五大流派和两大类: 五大流派为:五大流派: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其它流派:徽派、浙派、闽派、桂派、京派、香港、台湾、鲁新派。

两大类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这两大类盆景早在宋代就已形成。随着盆景艺术的不断创新和盆景材料的日益丰富,我国盆景的新类别也在逐步产生。现在可分为下列七大类: 第一类,树木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以山石、人物、鸟兽等作陪衬,通过攀扎、修剪、整形等技术加工和园艺栽培,在盆中表现旷野巨木或葱茂的森林景象者,统称为树木盆景。由于树木盆景的材料常从山野旷地采掘而来,所以树木盆景习惯上又称为树桩盆景。

第二类,山水盆景:以各种山石为主题材料,以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象为范本,经过精选和切截、雕凿、拼接等技术加工,布置于浅口盆中,展现悬崖绝壁、险峰丘壑、翠峦碧涧等各种山水景象者,统称为山水盆景,又称山石盆景。 第三类,水旱盆景:水旱盆景是主要以植物、山石、土、水、配件等为材料,通过加工、布局,采用山石隔开水土的方法,在浅口盆中表现自然界那种水面、旱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一种景观盆景。

第四类,花草盆景:以花草或木本的花卉为主要材料,经过一定的修饰加工,适当配置山石和点缀配件,在盆中表现自然界优美的花草景色的,称为花草盆景。 第五类,微型盆景:一般树木盆景的高度在10厘米下,山水和水旱盆景的盆长不超过10厘米的这些盆景,称为微型盆景。 第六类,挂壁盆景:挂壁盆景是将一般盆景与贝雕、挂屏等工艺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创新形式。

挂壁盆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山石为主体,称为山水挂壁盆景;另一类以花木为主体,称为花木挂壁盆景。 第七类,异型盆景:异型盆景是指将植物种在特殊的器皿里,并作精心养护和造型加工,作成的一种别有情趣的盆景。

盆景流派的产生原因

2、米的语言诗词

张祜 【相和歌辞·读曲歌五首】 碓上米不舂,窗中丝罢络。看渠驾去车,定是无四角。

张祜 【读曲歌五首】 碓上米不舂,窗中丝罢络。看渠驾去车,定是无四角。

李商隐 【自贶】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杜甫 【解闷十二首】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刘禹锡 【与歌者米嘉荣】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白居易 【登灵应台北望】 临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回首却归朝市去,一稊米落太仓中。

白居易 【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句】 惯和麹糵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小器不知容几许,襄阳米贱酒升宽。

施肩吾 【洗丹沙词】 千淘万洗紫光攒,夜火荧荧照玉盘。恐是麻姑残米粒,不曾将与世人看。

雍陶 【西归出斜谷】 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

皮日休 【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 欹红婑媠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出自岺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卞之琳的<;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

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

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

米的语言诗词

3、我想知道中国插图艺术历史演变

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图书,在古代就是图籍与书籍的合称。“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等的生动材料。由于这些图都是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绘画作品复制品,所以都是版画,也称木刻画。

  

一、中国古籍插图的起源

  一般来说,书中有图是与书同时出现的。《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这虽然是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画与书的密切关系。现存最古老的文献载体——商代的甲骨文,上有狮、虎等形象。这些图是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一类天然材质的“版”上,应该说后世版刻插图的技法,已经萌芽于其中了。

  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汉书·数术略》著录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卷;《兵书略》兵家总记五十三家,有图四十三卷。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则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

  汉代,纸经过蔡伦的改良,既利于书写,也利于绘图,插图本书籍大为增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官礼图》十四卷、梁《郊祀图》二卷、《三礼图》九卷、《尔雅图》十卷等,可见古籍插图应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可惜的是,由于年湮代远,图籍散失,这些图今人已不能见到了。当然,这些图都是手绘的,和后世的版刻插图尚有区别。但在构图手法、方式上,当有启迪作用。因此,谈版刻插图,不能不先提到这些手绘图画。

  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

  将手绘插图转为木刻画,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两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方法很值得重视。

  其一是制造印章的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印章的使用就很常见了。以后,出现了面积很大的印章。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载:“古之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已经与后世所用的书版,在大小上不差多少了。

  印章中的“肖形印”,即在印章上刻有各种艺术图形,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对版刻插图的出现有更直接的意义。民国张应文在《清秘藏》一文中提到,汉印有“禽鸟、龙虎、双螭、芝草”等形。黄宾虹先生在《龙凤印谈》中也说:“今所见往往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刻于私印姓名上下四旁,雕镂工致。”敦煌发现有不少唐代的“千佛像”,即将佛像刻于印章上,再在纸页上捺印出一排排小佛像。实际上这类“千佛像”如果不是捺印,而是通过覆纸刷墨印成,就是后世的版画,因此论者多以为,这种模印小佛像不仅标志着由印章到雕版的过渡形态,也是版刻插图的起源。

  其二,在汉代墓穴壁面或楣楹碑阙上,发现有大量装饰性图案,即人们常说的画像石、画像砖。这些图画内容丰富,构图完整,结构严谨,在手法上采用半浮雕或阴线浅刻、阳线镂刻,与木刻画技法相通。鲁迅先生就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它和印章一样,同属版刻插图艺术的姻亲。

  当然,不管印章、汉画像石、画像砖与版刻插图艺术的血缘如何相近,毕竟还是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版刻插图的真正出现,还有待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因此,以上所述也只能说是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的“溯源”。

  

二、雕版印刷术和版刻插图的出现——唐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尚无定论。但一般以为,它在唐代已经产生,并相对广泛地应用于图籍印刷,则是没有疑问的。如朱翌的《犹学寮杂记》中说:“雕版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王应麟在《困学记闻·经说篇》中引《国史艺文志》也说“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术数书、小学。”话说得很明确,雕版印刷术首先是在唐代四川兴起的。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

  现存最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约一尺见方,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此件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之后。从版式上看,周遭佛像,尚保存有捺印形式,从中不难看出捺印法对版刻艺术的影响。

  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十六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

  查启森先生在《介绍有关书史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观点》一文中说,1980年前后,《全国善本书总目》巡回检查组在陕西调查时,“听说”前几年修建水库,从一唐墓中出土一纸雕版经咒,四周为回文咒语,中间为彩色佛像。查先生认为,假如此事属实,则此件即为现存最古老的套色彩印佛教版画。郑如斯、肖东发先生编著的《中国书史》,也提及此事。可惜的是,诸先生所述,皆语焉不详。查先生提及此事,用了“最近有传闻”一语,态度之谨慎与不确定不言自明。笔者查阅近年来考古发掘报告,亦未见真实,故只得存疑。何况,此件中的佛像是彩色套印还是手绘?在雕版印刷术的初起阶段单色印刷尚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的情况下,能否同时出现套印法,从而生产出彩色插图作品?这符合不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规律?在没有见到实物之前,实在难下断语。

  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

  

三、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

  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版图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

  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

  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

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

  

四、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

  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郭卓然,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关于这方面,本书图释文字涉及甚多,此处不再赘言。

  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餖钉,又称“餖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

  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五、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

  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

  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清朝最先衰弱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淫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

  其实,清统治者仇视的是对大清朝不利的文献图籍,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现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为对“圣朝”歌功颂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组织刻印的图书中,多附有精美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殿提调,这类图书的插图就被称为殿版画。本书收录的《御制耕织图诗》、《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墨法集要》等,就都是殿版画的代表作品。殿版画多细笔皴擦,工致娟丽,章法多变,印刷质量均为上乘。内廷刻书如此重视插图,为前朝所无。但同样因为供奉内廷,片面追求谨严工稳,这些作品又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意趣天成。

  在统治者对戏曲、小说类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清朝民间版刻插图中的两大品类——人物画和山水画,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物插图中的《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晚笑堂画传》,以及《水浒全图》、《三国画像》等,都是这方面的佳构。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

  清朝的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图书中的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萧云从绘《太平山水图画》,笔力凝重,气氛沉郁,所寄托的亦是明季遗黎对故国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气息,在古代山水插图中,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诸帝喜游幸,绘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种插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记游之类的图书插图极富,成就斐然。方志中的插图,多少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图,多受殿版影响,《太平山水图画》中的磅礴之气,无从见到了。

  明代发展起来的套版彩印插图,到清代亦有佳构。清康熙年间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园画传》“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为画学的圭臬。《西湖佳话》卷首冠佳景十图,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图画富丽精工,亦为套印书中的大观。

  清嘉庆之后,版刻插图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数人物图传类书籍和记游类书籍插图外,可称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见突破。

  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术传入中国。石版印刷对印制图画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为印制图书插图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图书极多,图亦精丽,虽然这已不是木刻画,但在技法和构图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袭着版刻插图的传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已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

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图书,在古代就是图籍与书籍的合称。“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等的生动材料。由于这些图都是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绘画作品复制品,所以都是版画,也称木刻画。

一、中国古籍插图的起源

一般来说,书中有图是与书同时出现的。《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这虽然是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画与书的密切关系。现存最古老的文献载体——商代的甲骨文,上有狮、虎等形象。这些图是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一类天然材质的“版”上,应该说后世版刻插图的技法,已经萌芽于其中了。

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汉书·数术略》著录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卷;《兵书略》兵家总记五十三家,有图四十三卷。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则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

汉代,纸经过蔡伦的改良,既利于书写,也利于绘图,插图本书籍大为增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官礼图》十四卷、梁《郊祀图》二卷、《三礼图》九卷、《尔雅图》十卷等,可见古籍插图应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可惜的是,由于年湮代远,图籍散失,这些图今人已不能见到了。当然,这些图都是手绘的,和后世的版刻插图尚有区别。但在构图手法、方式上,当有启迪作用。因此,谈版刻插图,不能不先提到这些手绘图画。

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

将手绘插图转为木刻画,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两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方法很值得重视。

其一是制造印章的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印章的使用就很常见了。以后,出现了面积很大的印章。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载:“古之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已经与后世所用的书版,在大小上不差多少了。

印章中的“肖形印”,即在印章上刻有各种艺术图形,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对版刻插图的出现有更直接的意义。民国张应文在《清秘藏》一文中提到,汉印有“禽鸟、龙虎、双螭、芝草”等形。黄宾虹先生在《龙凤印谈》中也说:“今所见往往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刻于私印姓名上下四旁,雕镂工致。”敦煌发现有不少唐代的“千佛像”,即将佛像刻于印章上,再在纸页上捺印出一排排小佛像。实际上这类“千佛像”如果不是捺印,而是通过覆纸刷墨印成,就是后世的版画,因此论者多以为,这种模印小佛像不仅标志着由印章到雕版的过渡形态,也是版刻插图的起源。

其二,在汉代墓穴壁面或楣楹碑阙上,发现有大量装饰性图案,即人们常说的画像石、画像砖。这些图画内容丰富,构图完整,结构严谨,在手法上采用半浮雕或阴线浅刻、阳线镂刻,与木刻画技法相通。鲁迅先生就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它和印章一样,同属版刻插图艺术的姻亲。

当然,不管印章、汉画像石、画像砖与版刻插图艺术的血缘如何相近,毕竟还是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版刻插图的真正出现,还有待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因此,以上所述也只能说是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的“溯源”。

二、雕版印刷术和版刻插图的出现——唐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尚无定论。但一般以为,它在唐代已经产生,并相对广泛地应用于图籍印刷,则是没有疑问的。如朱翌的《犹学寮杂记》中说:“雕版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王应麟在《困学记闻·经说篇》中引《国史艺文志》也说“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术数书、小学。”话说得很明确,雕版印刷术首先是在唐代四川兴起的。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

现存最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约一尺见方,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此件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之后。从版式上看,周遭佛像,尚保存有捺印形式,从中不难看出捺印法对版刻艺术的影响。

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十六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

查启森先生在《介绍有关书史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观点》一文中说,1980年前后,《全国善本书总目》巡回检查组在陕西调查时,“听说”前几年修建水库,从一唐墓中出土一纸雕版经咒,四周为回文咒语,中间为彩色佛像。查先生认为,假如此事属实,则此件即为现存最古老的套色彩印佛教版画。郑如斯、肖东发先生编著的《中国书史》,也提及此事。可惜的是,诸先生所述,皆语焉不详。查先生提及此事,用了“最近有传闻”一语,态度之谨慎与不确定不言自明。笔者查阅近年来考古发掘报告,亦未见真实,故只得存疑。何况,此件中的佛像是彩色套印还是手绘?在雕版印刷术的初起阶段单色印刷尚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的情况下,能否同时出现套印法,从而生产出彩色插图作品?这符合不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规律?在没有见到实物之前,实在难下断语。

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

三、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

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版图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

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

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

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

四、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

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郭卓然,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关于这方面,本书图释文字涉及甚多,此处不再赘言。

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餖钉,又称“餖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

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五、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

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

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清朝最先衰弱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淫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

其实,清统治者仇视的是对大清朝不利的文献图籍,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现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为对“圣朝”歌功颂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组织刻印的图书中,多附有精美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殿提调,这类图书的插图就被称为殿版画。本书收录的《御制耕织图诗》、《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墨法集要》等,就都是殿版画的代表作品。殿版画多细笔皴擦,工致娟丽,章法多变,印刷质量均为上乘。内廷刻书如此重视插图,为前朝所无。但同样因为供奉内廷,片面追求谨严工稳,这些作品又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意趣天成。

在统治者对戏曲、小说类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清朝民间版刻插图中的两大品类——人物画和山水画,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物插图中的《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晚笑堂画传》,以及《水浒全图》、《三国画像》等,都是这方面的佳构。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

清朝的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图书中的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萧云从绘《太平山水图画》,笔力凝重,气氛沉郁,所寄托的亦是明季遗黎对故国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气息,在古代山水插图中,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诸帝喜游幸,绘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种插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记游之类的图书插图极富,成就斐然。方志中的插图,多少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图,多受殿版影响,《太平山水图画》中的磅礴之气,无从见到了。

明代发展起来的套版彩印插图,到清代亦有佳构。清康熙年间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园画传》“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为画学的圭臬。《西湖佳话》卷首冠佳景十图,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图画富丽精工,亦为套印书中的大观。

清嘉庆之后,版刻插图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数人物图传类书籍和记游类书籍插图外,可称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见突破。

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术传入中国。石版印刷对印制图画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为印制图书插图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图书极多,图亦精丽,虽然这已不是木刻画,但在技法和构图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袭着版刻插图的传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已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

4、无锡还有什么好玩的`

风景名胜

无锡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风景区可依次划分为:太湖游览区、古运河人文游览区、吴文化游览区、江阴人文景观游览区、宜兴生态园林游览区等,在这些地方,人们能感受到太湖的绝美,古运河的伟大,吴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无锡自然风光的优美、民风民俗的纯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 (明·无锡)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 (清 ·无锡)

鸿山墓群 (周·无锡)

泰伯庙和墓(明至清 ·无锡)  

惠山镇祠堂(南北朝至民国·无锡)    

东林书院(明至清·无锡)

昭嗣堂(明至清·无锡)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至清·无锡)

阿炳故居 (清·无锡)

荣氏梅园 (民国 ·无锡)

国山碑 (三国·宜兴)

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宜兴)

宜兴窑址 (晋至清·宜兴)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江阴)

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国家5A级景区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景区(三国城、水浒城、唐城) 5A 2024

·国家4A级景区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4A 2024

无锡市灵山景区 4A 2024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 4A 2024

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4A 2024

无锡市蠡园公园 4A 2024

无锡市薛福成故居 4A 2024

宜兴竹海风景区 4A 2024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4A 2024

宜兴团氿风景区 4A 2024

江阴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4A 2024

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度假区 4A 2024

其他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无锡梅园

蠡湖新城风景区(蠡湖广场、蠡湖公园、勃公岛等)

太湖广场

马山十八湾

龙头渚公园

雪浪山公园

绿波湾度假村 

太湖度假村

古运河、南长老街

惠山古镇

东林书院

钱钟书故居

薛福成故居

钱穆故居

顾毓琇故居

崇安寺

南禅寺

长广溪湿地公园

惠山森林公园

【无锡免费景点】江南大学 太湖十八湾风光带 蠡堤 蓝冰 2024-06-18 19:45 检举无锡好玩的地方可多了

离火车站近的就是中山路上咯,购物,小吃,都有的!

三凤桥肉庄,无锡有名的特产无锡浆排骨就产自这里。

另外可去崇安寺步行街区,品尝无锡小吃,有著名的王兴记这两个地方都在中山路上,很好找

要到景点的话,就是太湖鼋头渚了,去玩玩啊,和扬州的瘦西湖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哈哈!

梅园现在不是很好玩。

蠡湖那边也不错的,渔父岛,欧洲城(免费的哦),我上个月刚去过,还不错。

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没什么意思的,古装片子看多了,就不觉得好玩了,呵呵!

十一期间:

鼋头渚5号6号在三山岛有焰火晚会,时间为晚上16:30到21:00焰火表演时间为半小时,然后是激

光灯光晚会。

梅园十一推出金秋动漫会,在万花丛中展示动漫cosplay大聚会。

锡惠公园将推出金秋赏月夜游会。

锡惠公园转转了挖。或者中山路逛逛街,前提是小心被人踩死。去年国庆人挤人的阴影还没走出来。

鼋头渚~~现在太湖水的味道已经基本上没了~~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了

另外可去崇安寺步行街区,品尝无锡小吃,有著名的王兴记这两个地方都在中山路上,很好找

要到景点的话,就是太湖鼋头渚了,去玩玩啊。

梅园现在不是很好玩。

太湖乐园

园内有过山车、摩天轮、激流乘骑、荡龙船、章鱼飞车、旋转飞车、旋转木马、赛车、单轨车、碰碰

车、碰碰船、儿童娱乐天地等游乐项目和大型水上世界。

名胜古迹

无锡由于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在太湖之滨,有鼋头渚、蠡园、梅园、锦园、万顷堂、马山诸景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惠山之麓,有锡惠公园、寄畅园、惠山街、吟苑、东大池等以山、泉、亭、桥、祠庙等体现江南特色的锡惠胜迹;城区有古运河、城中公园、学宫、东林书院、严氏试馆、薛福成钦使第、高子止水、钱钟书故居、崇宁旧街等以古迹见长的城区胜迹。

旅游景观

无锡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南濒烟波浩渺的太湖,有因范蠡而得名的蠡湖,穿越市区的京杭古运河,称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象征无锡古老历史的锡山。太湖之滨,有鼋头渚、蠡园、梅园、锦园、万顷堂、马山诸景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惠山之麓,有锡惠公园、寄畅园、天下第二泉、惠山街、吟苑、东大池等以山、泉、亭、桥、祠庙等体现江南特色的锡惠胜迹;城区有古运河、城中公园、学宫、书院、试馆、名人宅第、旧街等以古迹见长的城区胜迹;有革命遗址、古遗址、冢墓及湮废古迹等遗址;还有泰伯庙、泰伯墓、吴文化公园等以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景观;江阴市有黄山炮台遗址、徐霞客故居、兴国寺塔、顾山红豆树院、鹅鼻嘴公园等以要塞、林海、名胜、野趣为特色的风景名胜游览区;宜兴市有国内外驰名的陶的故乡、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等胜景。近年来,新开辟了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统一嘉园、灵山大佛胜景等一批旅游新景区和新景点。无锡已集(长)江、(古运)河、(太)湖、(天下第二)泉、(善卷、张公、灵谷、慕蠡)洞、(惠)山于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

宜兴紫砂陶,造型简练,加工精良,色彩淳朴,端庄古雅,被誉为“陶都奇葩“。主要品类有壶、杯、瓶、盆、鼎、人物雕塑、假山石景、文房雅玩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茶具精巧绝伦,寸柄之壶,盈握之被,常被人视为珍宝。宜兴在四五千年前就烧制陶器。至宋代,鼎蜀紫砂闻世,已越千年,在巴黎博览会和多次国际艺术展览会上都获得金奖。

  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始于南朝,盛于明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惠山泥人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惠山泥人既可作案头摆设,点缀环境,又是馈赠亲友之高尚礼品。

  湖石,是太湖之中的石灰岩岩石,经过长期波涛的冲击和风化溶蚀而成。

  意趣天然的太湖石有青、白、黑三色,质地坚硬、浸润不枯。米芾《论石》指出太湖石有“瘦、透、漏、皱“四大特色。瘦,嶙峋兀立,体态苗条;透,四面通达,纹理纵横;漏,涡洞相套,玲珑贯通;皱,则邹褶丰富,筋脉显著。已千姿百态的太湖石堆砌假山,点缀庭院,最早见于晋时苏州辟疆园,后历代不衰。南京瞻园的“仙人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以及狮子林等园林假山湖石,都是太湖石精品。

  锡绣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史志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期。当时盛行的为“十字挑花“和“堆栈纱刺绣“。长时期中,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清嘉庆,道光年间(18世纪未至19世纪中期)江南著名刺绣工艺家丁佩曾经寄寓无锡,著有中国刺绣艺术第一部专著《绣谱》,对无锡的刺绣起着推动作用。此时锡绣以“闺阁绣“占主导地位,这种刺绣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

无锡物产丰饶,水产丰富。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缌鱼为水中上品;秋季湖蟹,体壮黄肥。

无锡惠山“大阿福”,憨憨墩墩,裂着嘴笑,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每个孩子看到都爱不释手,“惠山泥人”是您购物单上不能缺少的一项。

清慈禧太后曾大量使用淡水珍珠养颜,酷爱太湖珍珠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太湖珍珠不仅可作为装饰品配戴,又可入药,还可口服。无锡第一百货商店、商业大厦的珍珠制品,从手饰到口服液、珍珠粉、珍珠膏和保健品、化妆品,总有一样让你动心。

无锡宜兴的紫砂壶名扬天下,不用说你心中早已计划购买;太湖银鱼、三凤桥酱排骨、油面筋、水蜜桃等许多当地土特产也必将塞满你的包。/

太湖 惠山

5、中国古代的著名建筑有什么????```

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其中长城经历了2024余年历史 ,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中国古代建筑有这些啊: 清代建筑: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

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

元代建筑:   元代(公元1206-1368年)的中国是一个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规模宏大且形制得以沿续,明清两朝皇城——北京的规模就是这一时期创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万岁山(今北京北海琼岛)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 唐代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

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宋代建筑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

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明代建筑: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长达5660公里。

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达岭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城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期待满意啊~~

长城 故宫 天坛 圆明园

唉 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不都是么。。。

6、街头一景400字作文

扬州是宁静的,没有高楼,也没有过多熙攘的人群。这片天地,与长江三角洲的诸多城市都不同,它似乎与世隔绝。春日的暖阳连着河边的绿荫,让人滋生徜徉之心。不论是民居还是别的建筑,大都有着弯翘的屋檐。怀旧与现代结合的风情,更在黄昏点灯的时候,进行着纤巧城市内在的表达。

  扬州,有些东西还停留在古代。在这里,时尚成为肤浅,它从古一直延续的节奏才是主流。它的线条简单流畅,甚至随意挥洒,但不是豪情的那种,而是如午后慵懒的伸展。它是自足的,沉浸在慢节奏的空气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二十四桥现在是座后建的孤桥,位于水道转折处,除了那一汪瘦西湖的水,并无旁多余的映衬。吹萧亭与平台料想也是后人的添作。它洁白地静立,精致简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二分里,纵有二分明月楼,二十四桥或许就已足够占尽思慕。因它声名而引人前来的驻足与丰饶,缘于相关诗文和传说的晕染,也缘于人们更多对想像的印证。它曾有过的谜样的盛景与它本身的闲适与自然分承着人两种遐思。

  昔日的二十四桥早已随荒草败损。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十年惊觉扬州梦,梦醒时,春花秋月都已了。晚唐之绝唱激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桥的联想,但这浪漫有点感伤。

  瘦西湖,一因长湖如绳,二因清俏绰约之美。天下西湖三十六,独一无二瘦西湖。黄昏时,落日空悬,景致与明月夜应无相似之处。但登桥揽胜,见湖面柳色,水榭花荫,白塔晴云。观八方之景,思六朝繁华。暮色中,春夏无间,让人流连。一路行来,芍药怒放。这将离草与牡丹相像,却属草本,惜别,并不与人争锋。任它相送依依出园。回望亭桥水路,似古时女子的裙摆,正待月明时,翩翩起舞。

  扬州,正如一个古韵的女子,可以容人慢慢研读。她养于深闺,但那一方寸土,并非如井之地。私家园林的回廊是今日的立交桥,令她见多识广。扬州这样的女子,历万般繁华败落,仅褪去脂粉和伤情,清丽而温和。

  夜色来临时离开,有烟花放燃。明月夜,三月扬州春已尽,桥畔湖水烟未生。今日浅行,只为它日再相约。

希望对您有用!请采纳谢谢!

街上的某一景观,在近几年来说,已经算不得一件什么惊天动地泣鬼神,鲜为人知的事情了。但是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和这样的人,心中总是颇有感慨的。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煎何太急?世上到处是不幸的人,何苦只你一个沦落到这样的地步。或许中间还搀杂着诸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使得真的看起来也像假的,之后,世上就没了真的东西。 街头有这样一处景观。地上是用白色粉笔写的密密麻麻的字迹。不消看,打一望就能知道这上面写的内容肯定八九不离十,无外乎天灾人祸降临于身。洪水来了,把家园冲毁了,冲得一滴不剩。于是没办法,只好出来求爹告菩萨,丢人现眼。地震来了,把亲人全都直接土葬了,唯留下其一个孤零零的独守人世,独善其身。于是亦没办法出来求爹告菩萨丢脸现人。假若老天没有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也必先劳其胫骨。于是,或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瘫痪在床的某某某。或许自己有个身患绝症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躺在医院等着钱做手术。更有全家都死光了,而自己孤身一人来到贵宝坻,结果身上的钱都被小偷拿了。于是生活的重担已经把他压得直不起身,抬不起头,只留下一张脸皮拿出来给人看。于是只能跪下来对着别人就说两个字:要钱。再观

其人:虽不能说四肢发达,但也还算个健全。着装然称不上光鲜,但也还是整洁完好。使我们想不出可以心甘情愿给他钱的理由。于是当同情逐渐被欺骗演练成麻木的时候,这样的景观已经不会为人所动。更多得是避而远之,惹不起总躲得起。 于是紧接着,另一处景观接踵而至。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情的心被包裹了一层防护的外衣之后,那么为戳破这层外衣而所使用的道具也可谓更胜一踌。 街上到处可见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其情其景用四个字的成语来说是:惨不忍睹,惨绝人寰,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于是很多人纷纷将自己的同情换成钞票,或者把现金兑成同情。先不说这残疾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被人硬生生摧毁的。本该就是同情大于其他,能帮就帮吧,瞧多可怜啊。 但在我的内心忽然萌生出另外一种感情。那就是佩服,佩服他们非常人之勇气。假若是我,残成这样,绝不能有勇气将自己的弱处裸露在青天白日之下,接受那么多双眼睛的审视。这审视里面单是同情就够让人浑身不自在了,同时里面还囊括了同情,惊异,甚至是恐惧。然他们似乎已经麻木了这样的眼神,麻木到可以恬不知耻得将自己的不幸套在别人的身上,以期望这不幸可以换来一个得到平衡的回报。我不幸了,而你是幸运的。我没有钱,而你有钱。所以那架势告诉我们:这是人之常情也好,道德也好,

总之你必须给我钱。

完全手打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